踝关节置换术和踝关节融合术有啥区别?

踝关节置换术和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严重踝关节疾病(如骨关节炎、创伤性关节炎等)的两种主要手术方式,二者在手术原理、适用人群、术后效果等方面有显著区别,具体如下:


一、手术原理不同


• 踝关节置换术

类似 “换关节”,通过植入人工踝关节假体(由金属、聚乙烯等材料制成,模拟正常踝关节结构),替代受损的关节面,保留踝关节的活动功能。手术需去除病变的软骨和部分骨质,再将假体固定在胫骨和距骨上,重建关节间隙和活动度。


• 踝关节融合术

又称 “关节固定术”,通过去除病变的关节软骨,将踝关节的胫骨、距骨等骨骼 “焊接” 在一起,使其长为一个整体,消除关节活动。手术中需用钢板、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骼,促进骨愈合,最终使踝关节失去活动能力,但能稳定关节、缓解疼痛。

二、核心目标不同


• 踝关节置换术

以 “保留活动度” 为核心,在缓解疼痛的同时,尽可能维持踝关节的屈伸、内外翻等运动功能,接近正常关节的生理状态。


• 踝关节融合术

以 “消除疼痛和稳定关节” 为核心,通过牺牲关节活动度,解决因关节不稳定、软骨磨损导致的疼痛,但会永久丧失踝关节活动功能。

三、术后效果与风险不同


1. 功能恢复

置换术:术后踝关节可保留一定活动度(屈伸约 30°-50°),能更好地适应行走、上下楼梯、轻微运动等,步态更接近正常。

融合术:术后踝关节完全固定,行走时需通过膝关节、髋关节和足部其他关节代偿,步态可能变僵硬(如 “踮脚” 或 “跛行”),长时间行走、上下坡可能更费力。


2. 疼痛缓解

两者均可有效缓解疼痛,但置换术的疼痛缓解效果可能受假体松动、磨损等影响,融合术若骨愈合良好,疼痛缓解更彻底。


3. 术后并发症

置换术:风险包括假体松动、感染、假体周围骨折、关节不稳等,假体有一定使用寿命(一般 10-15 年,年轻患者可能需要二次翻修)。

融合术:风险包括骨不愈合(发生率约 5%-10%)、内固定松动、邻近关节(如距下关节、膝关节)退变加速(因代偿活动增加)等,但一旦愈合,效果持久,无需二次手术(除非内固定取出)。


上一篇:

全踝关节置换术能解决哪些脚踝问题?

下一篇:

全踝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怎么做?